作者 上海特约记者 沈愚
发表日期 27/12/2009 更新日期 27/12/2009 11:27 TU
12月26日下午,中国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侵权责任法》等三部法律。它将与之前的《物权法》、《合同法》一起,成为中国民法典的“支撑性法律”。
《侵权责任法》的第三十六条,又称互联网条款,虽然多有媒体学者批评,仍然获得通过,学界普遍担忧,该条将成为钳制互联网舆论的法律枷锁。
该条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学者们认为,该条从比较法看,是全世界网络诽谤相关法律中最偏向于控制舆论的。甚至有网友认为,“《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是专门用来防止官员被人肉搜索的。“
例如,美国法院在一起网络诽谤案的判例中曾说,“对每一个可能带有诋毁的内容讯息进行审查,就像要求经销商审查公共图书馆里面的图书内容一样,是不切实际的。”
今天,有网友指出,“互联网专条其实是网络实名制的变种,且把管制风险从个体用户扩散到网络服务提供商,实现虚拟现实大一统。”
但该条款生效后,事实上将产生噤若寒蝉的效果。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徐迅认为,“一旦受到删帖压力,服务商最安全的选择是:只要收到通知就采取措施,否则不能确保自身安全。”
徐迅担心,如果网民上传了内容,而公务员以隐私或者诽谤为由要求删除,(站长)删不删?这与公众的知情权、言论自由以及对国家机关及国家工作人员的批评权、建议权密切相关。
他认为,这不仅是民法问题,首先是宪法问题。
批评者担忧,“自此网络无媒体。非官方网站一律得承担“造谣”连带风险,网友不能再利用BBS等网络平台曝光。”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认为,该条款“为了保护隐私和人格权,采取了过分抑制表达自由的手段。很明显,在这里,手段与目的之间明显“比例失调”,体现了草案起草者对言论自由不合理的抑制。
他认为,该条涉嫌违反宪法关于公民言论自由权的规定。
新闻
19/03/2010 11:14 TU
19/03/2010 10:14 TU
18/03/2010 23:30 TU
今天星期五,有关中东巴以局势的四方会议将在莫斯科召开,美国国务卿克林顿夫人昨天周四已经抵达莫斯科,准备参加中东四方会议,但是,美国拒绝表示,美国的中东特使米切尔是否会在四方会议结束之后前往中东地区。巴以之间的谈判目前位于死点,今天的莫斯科中东四方会议恐怕也不会给中东紧张的局势带来什么变化。
18/03/2010 23:22 TU
18/03/2010 21:37 TU
3月18日,刊发了调查记者王克勤的「山西疫苗乱象调查」报道,揭露由于官员贪腐,上百名山西儿童可能因不合格疫苗而致病、致残甚至致死的《中国经济时报》,在其官方网站上刊出声明,对山西省卫生厅对此报道的自我辩护进行反驳和说明。
18/03/2010 21:39 TU
18/03/2010 18:55 TU
18/03/2010 18:51 TU
18/03/2010 18:46 TU
相关文章
多元视角 深度报道
2009年回顾与展望
刘晓波案冲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