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瑞迪
发表日期 29/03/2005 更新日期 29/03/2005 07:54 TU
法国社会党第一书记弗朗索瓦·奥朗德被法国观点周刊评为2004年风云人物,理由是他在一年之内取得了三大胜利。先是在三月二十八日的大区议会选举中,他领导的社会党在法国本土二十二个大区中的二十一个选区取得了胜利,使的法国省长议会主席有史以来首次非社会党人莫属;三个月之後,社会党在欧洲议会选举中再次胜利,以百分之三十的支持率成为法国第一大党;十二月一日,社会党内部组织公民投票,支持欧盟宪章的阵营取胜,第一书记奥朗德的奔走呼吁自然功不可没。如果说回想2002年总统大选惨败之后社会党人陷入的一蹶不振的情形,这些胜利的确不同寻常的话,其中特殊之处却更在于各方舆论对社会党第一书记领导能力始终驱之不散的怀疑。即便是在社会党阵营的内部,有人说他从来没有担任过政府职务,有人说他做事缺乏果断,还有人说他缺少国家领导人的体魄。
事实上,自1997年他接替若斯潘成为社会党第一书记以来,特别是2002年若斯潘总统大选惨败宣布退出政治生活使他成为前线人物以来,他不得不努力时时维护他的领导人地位的合法性,证明他的领导能力。2004年的三大胜利可以说是巩固了他在党内的地位,给他增添了与党内要员大将平等较量的本钱。如果说2002年若斯潘竞选总统时,他出任总理的可能性已经招引了一些人对他的能力的怀疑的话,如今人们关心的话题已经使他是否会亲自出面竞选下任总统。
始终难以确立领导人威信的奥朗德在从政生涯中其实不乏可以自豪的成功。和蔼可亲的微笑背后也不乏政治抱负。1980年,他自法国国立行政学院毕业的时候,选择进入了一向被看作是走向政治生活的跳板的审计院。他很快就吸引了负责弗朗索瓦·密特朗竞选活动的雅克·阿达里的注意。1981年,密特朗当选总统,奥朗德成为总统府顾问,那一年他只有二十六岁。随之而来的立法选举中,社会党大员雅克·德洛尔拒绝前往克莱兹与雅克希拉克对垒,年轻的奥朗德自告奋勇,但是,他只是在1988年才当选国民议会议员。1993年他竞选连任失败,1997年再次当选。同一年他成为社会党第一书记,开始以平均每周一个省的节奏走访社会党在各地的分部,逐渐对党内情况了如指掌。2001年,奥朗德再次在被看作是希拉克的竞选地盘的克莱兹凯出自己一片天地,当选为图勒市的市长。但是2002年社会党在总统大选中意外惨败,克莱兹选区百分之九十二的选民在第二轮投票活动中支持希拉克,奥朗德在随之而来的立法选举中可以说是背水一战。但是总统夫人与政府总理亲自到场助阵最终都没能阻止奥朗德再次当选。这一胜利为奥朗德在因为若斯潘退出政治生活而一时群龙无首的社会党内部站稳脚跟打下了基础,也开始真正使他成为社会党的前台人物。
在此之前,奥朗德更多的时间扮演的是配角。他曾经多年追随雅克·德洛尔。在德洛尔最终放弃了竞选总统的想法之后,他成为若斯潘领导下的社会党的发言人。再以后,他成为社会党的第一书记,成为若斯潘政府的重要支柱。而在此期间,他的生活伴侣塞格雷纳·鲁亚尔两次进入政府任职,大红大紫,又遮掩了他的光芒。在过去的二十年的政治生涯中,奥朗德更多的时间是在寻求共识,而不是拍板决断,锋芒外露。在2002年总统大选失败后的社会党中,不少要员大将最初其实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即便是在民众舆论中,2003年观点周刊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也曾显示,在民众看好的,可能的社会党总统竞选人中,他的名字总是排在斯特劳斯·卡恩或者雅克·朗等人之后。但接近他的人则认为,奥朗德自有将帅之才,只是时机尚未成熟,他不想操之过急而已。
2004年对于奥朗德来说当然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年,但是舆论对于他的领导才能的疑虑并没有因此而烟消云散。社会党虽然成为法国政坛第一大党,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拿出可以取信于民的政治纲领。
弗朗索瓦奥朗德1954年出生于鲁昂,与塞格雷纳鲁亚尔共同生活二十五年。他们有四个孩子。
新闻
19/03/2010 11:14 TU
19/03/2010 10:14 TU
18/03/2010 23:30 TU
今天星期五,有关中东巴以局势的四方会议将在莫斯科召开,美国国务卿克林顿夫人昨天周四已经抵达莫斯科,准备参加中东四方会议,但是,美国拒绝表示,美国的中东特使米切尔是否会在四方会议结束之后前往中东地区。巴以之间的谈判目前位于死点,今天的莫斯科中东四方会议恐怕也不会给中东紧张的局势带来什么变化。
18/03/2010 23:22 TU
18/03/2010 21:37 TU
3月18日,刊发了调查记者王克勤的「山西疫苗乱象调查」报道,揭露由于官员贪腐,上百名山西儿童可能因不合格疫苗而致病、致残甚至致死的《中国经济时报》,在其官方网站上刊出声明,对山西省卫生厅对此报道的自我辩护进行反驳和说明。
18/03/2010 21:39 TU
18/03/2010 18:55 TU
18/03/2010 18:51 TU
18/03/2010 18:46 TU
多元视角 深度报道
2009年回顾与展望
刘晓波案冲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