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languages

Choisir langue
 

环境与健康

冯永峰:没有大树的国家

作者  小青

发表日期 28/11/2008 更新日期 28/11/2008 21:57 TU

环境与健康

28/11/2008

中国环保作家冯永峰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没有大树的国家",由法律出版社正式出版。很多人看到书名后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难道没有大树吗。冯永峰先生最近刊文解释了他的写本书的意义,在我们今天和下周的环境与健康节目时间,我为各位介绍冯永峰的文章,为什么说中国是没有大树的国家。

冯永峰在文章中写道:许多城市都有古树名木,有些树的树龄在上千年;像南方福建一些地方,一棵榕树占地面积足足有一两亩,简直就是一片森林;而在北京这样的地方,一棵树往往生长着许多的传说,见证了无数的历史风云,因此,说中国没有大树,似乎让许多城市人难以接受。

可是,如果用生态系统的眼光来看,城市里这些树都很可怜,生态价值很低,一棵再大的树、一棵历史再悠久、文化积淀再深厚的树也是“孤树”,它未来的出路非常清晰,就是在孤单中老死,它不会有子孙——因为它的子孙一落地就被人扫走,甚至没落地就被人摘光;不会有邻居,不会有朋友,不会有抵风抗雨的能力——风雨随时可以欺凌它,闪电一劈它就折,风一吹它的树枝就断,酸雨一淋它的叶子就得凋零;即使是榕树,在周围高楼大厦重重包围面前,也显得非常的渺小。

造个天坛公园容易,造个故宫也容易,但要造一棵有千年历史的大柏树,就非常难了。一些新的城市领导者却以为个人非常有才能,急于在城市里“制造大树”,于是就想出了办法到深山老林里搬运大树。这一风气据说从上海刮起,后来的西安、武汉、长沙、广州等地都跟风猛进,结果是江西、福建、四川、云南、广西等地的大树遭了殃,这些原来在天然林里生活得非常悠闲的大树,自从被赋予人文价值,有了“城市户口”,成了名贵的“经济林木”之后,生活突然变得出奇的艰难和孤单。水土不服,一起被搬迁来的朋友纷纷死去,身底下除了一米见方的土地,其他地方都是水泥或者石头,没有动物在它身上奔跑,没有鸟类在它身上歌唱,没有昆虫在它身上栖息,没有旁边兰花飘来的幽香,没有树叶在林中酵解后醉人的醇味,没有阳光风雨来串门,没有朋友可供倾诉,没有婚姻,没有繁殖。它要有极强的意志才能活得下来,而城市带给它的待遇,就是它活得越久,生命越孤单,“幸福指数”越低。与它命运最相似的,就是动物园里的圈中兽、笼中鸟。这样的大树,徒具外形,显出了移植这棵大树的城市居民卑劣的“人文气质”。

衡量一个国家的环境保护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天然生态系统的保护能力,包括天然的森林、天然的湿地、天然的山地、天然的草原、天然的沙漠、天然的海洋、天然的河流、天然的湖泊等。用最形象的话来说,就是“荒凉”在一个国家领土中所占的比例。

 “荒凉”用自然保护者的词汇来说,就是野地、保护地,就是杂草地和杂木林地,因为原生的就是庞杂而丰富的,互相牵挂的;而用经济开发者、资源开发者的词汇来说,就是“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一个国家保持“荒凉”的能力大概是环境保护的唯一指标,尤其是在一个国家经济高度发达的时候,仍旧能够保持足够的荒凉,这个国家的自然保护能力才算达标。

森林生态系统在荒凉系列中至关重要的,在地球上的所有生态系统的,森林生态的起承转合作用异常明显,如果森林生态系统的荒凉度不足,那么,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群落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就会随之衰减,同时,水土保持能力、碳汇能力、氧气提供能力、能量和物质的提供能力也都会随之下降。而一片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即使纯粹从树木的角度来看,其构成本身也是需要多样化的,不仅仅是原生树木品种要尽量多样,同一种树的不同年龄层也需要多样,人类需要有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儿童和婴儿,同样,树木也需要各种年龄层次的组合和递进,一个健康的家庭至少需要三代人同堂,一类健康的树木也至少需要几代同堂,小数要活在老树身边,死去的树、倒下树会给新树腾出阳光和地盘,同时自身还成为微生物的繁殖场,成为昆虫、鸟类的庇护所。小树在大树身边等待时机,它们知道,大自然会提供机会,因为总有老树会倒下,就像总有种籽会发芽一样。而一片森林里的树,只有足够的老,才能够把大自然的智慧和记忆给铭记和遗传下去;一片生态系统健康的森林,只有有足够数量多的大树、老树,大自然的基因、智慧、文化出产力,才可能得到汇集和归拢。大自然才不至于在人类的干预下过早衰亡。

衡量一个国家环境保护能力,其实只要看一个指标就够了,就看其森林生态系统是否健康,而森林生态系统是否健康,看一个指标大概也就够了,就看这片森林是否足够天然、原生,这片天然林里,是否有足够数量的大树。因此,总结起来说,衡量一个国家的环境保护水平,只要看这个国家“每平方公里平均有多少棵大树”就够了。

目前国家林业局正在全面推进“集体林权改革”,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有森林的地方农民非常贫困。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不是因为森林多而导致农民贫困,农民贫困的原因首先是中国的分配机制出现了问题,农民从改革开放中获得的利益很少,或者说,农民从资源、原材料开发中获取的利益很少。中国现在有森林的地方主要是交通不便之处,是天然地理因素保护了森林,而不是农民保护了森林,因为他们根本无力阻挡外来开发势力;如果条件合适,农民自身也会成为森林的替换者。

近六十年来,中国的森林面积似乎在扩张,但同时,由于过度重视人工种植森林,导致人工纯林的面积越来越多,天然森林的面积越来越少。一片森林要想有好的大树,这片森林至少要有几百年很少经受人类的干预,或者人类的干预不至于造成颠覆性的影响。但六十年来,中国这样的森林日益稀少,根据一份统计报告显示,中国国土上未受人类干扰的森林,只有5万平方公里左右,是六十年前的五十分之一左右。

人工纯林面积的过度增多、天然森林的锐减,严重影响了中国的森林质量。虽然中国的林业工作者很不喜欢听森林质量这个词,他们更热衷于提供绿化面积和森林覆盖率,但如果森林像麦地一样被频繁地收割和种植,这样的森林是不可能成长出自然基因丰盛的大树的。

因此,六十年来,中国的森林质量一直在退化,与此相呼应的就是中国的富有自然天性的大树越来越少,中国正在成为没有大树的国家。

导致这个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经济林正在全面快速地替换天然林。

传统的国有森工集团在1998年“天保工程”推出之后,已经大体放慢了砍伐天然森林的脚步,即使他们不停止,也面临无树可砍的尴尬局面,像大兴安岭,所有的大树都被砍光了,这些在当地生长了几千年的大树,如今全被替换上了小树,长上二三十年,不过才一两米高,东北人轻蔑地称之为“树毛子”。

一些除了山和田没有其他资源可利用的地区,天然林的替换是最为剧烈的,比如福建的北部山地。按照统计数字来看,福建是目前中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方,但1980年以来,由于农村“自留山”运动的发展,当地农民高强度地开山地和丘陵种水果,把村庄周围的天然林几乎全替换为果树林、毛竹林、松树林和杉树林,除了在自然保护区,福建已经很难见到天然阔叶林。因此,福建正在成为没有大树的省份。

中国成为没有大树的国家,不是因为我们不重视自然保护,而是因为我们简单地把自然保护等同于“植树造林”,这给了许多谋划砍天然树以种经济树的人提供了最好的理由,因为在缺乏他人监督的情况下,林业工作人员为了自身利益或者部门利益,完全可以把一片长势非常良好的天然林鉴定为“宜林荒山”,然后,任利益集团将其砍伐后,种上各种经济林。而经济林也可算为森林覆盖率。

经济林一般可分为农业经济林和工业经济林,二者这么区分是因为收益时间不一样,也因为其产出后的用途略有不同。种果树或者毛竹,大体当年或者两三年后就可收益,而种植主要用作建材或者造纸材料的松树、杉树、杨树、桉树,一般要过十年或者二十年、几十年才有收益。目前的农村,主动种植这两种树的都有,无论是海南的农民砍天然林种桉树,还是云南的农民砍天然林种橡胶,或者是湖北黄冈政府将几百万亩林地承包给某造纸公司种植意杨,其过程可能略有不同,结局都是完全一样的,那就是天然杂木林正在快速褪变为经济纯林。

刘晓波案冲击波

中国人权

北京高院维持刘晓波原判 法英美均表失望

11/02/2010   21:55 TU

中国人权

无视国际呼吁 中国驳回刘晓波上诉

11/02/2010   22:20 TU

中国/刘晓波

二十名中共元老公开要求撤销对刘晓波的一审判决

02/02/2010   15:16 TU

捷克/中国/刘晓波案

哈维尔推刘晓波为今年诺贝尔奖人选

22/01/2010   09:34 TU

中国/维权

刘晓波自辩 不忘要求人大检讨涉嫌兴文字狱

21/01/2010   16:29 TU

中国/民主/人权

中共高级干部为刘晓波鸣不平

16/01/2010   21:29 TU

香港中国

香港立法会将提出释放刘晓波动议

11/01/2010   12:41 TU

中国人权

沙叶新:刘晓波是一宗寃案

10/01/2010   14:21 TU

中国人权

崔卫平:“不甘心永远蒙在因言获罪的阴影中”(续六)

07/01/2010   17:04 TU

中国人权

崔卫平:我就是那安提戈涅(续五)

04/01/2010   14:57 TU

中国人权

崔卫平:“与友人对话” (续四)

01/01/2010   01:28 TU

中国人权

崔卫平:“不放弃这样一个朋友”(续三)

31/12/2009   14:27 TU

中国人权

崔卫平“推特网”效应继续扩大

30/12/2009   11:24 TU

中国人权

刘晓波案拷问良心 崔卫平推特创举

29/12/2009   10:40 TU

当今世界

刘晓波案与中美关系

01/01/2010   02:15 TU

特别节目

崔卫平:不绝望,不能说有希望

01/01/2010   20:32 TU

要闻解说

专访蔡咏梅:刘晓波的榜样激励香港年轻人

28/12/2009   16:22 TU

中国西藏

达赖喇嘛对刘晓波被判刑的公开声明

28/12/2009   11:23 TU

中国香港人权

港人深圳边境声援刘晓波遭越境执法扣留

28/12/2009   14:40 TU

中国

台湾学者:重判刘晓波是两岸和平统一重大障碍

28/12/2009   11:13 TU

法国/刘晓波

法国外交部对中国重判刘晓波表示担忧

26/12/2009   23:36 TU

关注中国

陈奎德:重判刘晓波,中共塑造了一个献身宪政民主的英雄

26/12/2009   22:18 TU

德国/刘晓波

德国各界对中国重判刘晓波案表示强烈不满

26/12/2009   23:37 TU

中国人权

中国网民:中国为自己找到了昂山素姬与曼德拉

26/12/2009   12:56 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