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珍妮特
发表日期 06/07/2009 更新日期 06/07/2009 18:06 TU
中国大陆国台办主任王毅7月2日在北京会晤台湾立法院财委会、立委两岸金融观察团时向在场的台湾立委表达了希望台湾政府开放台湾海峡中线、增加航班。不过,随即遭到当时正在巴拿马访问的台湾总统马英九以国安考量为理由,明确表态拒绝。马英九强调,无法开放台海中线的原因与安全有关,关于这点已多次向对岸说过。台湾负责两岸事务的高层表示,中国空域十分之九都保留给空军演习。但台湾只有海峡这一块,不管对方有没有阴谋,「我们死都不会让,这个立场非常硬。」
王毅所提到的这个海峡中线近日因此引起大家的关注。何谓海峡中线呢?
所谓海峡中线就是指一段时间以来那一条在海峡两岸之间,靠默契维繫的空中界线,平时军机互不穿越,在两岸关係紧张时,大陆军机则会大举逼近海峡中线,以示威胁。海峡中线的概念,最早来自空军战斗机的「侦巡线」,划线的目的是防止过分接近大陆,引发冲突。
台湾国安会一名諮询委员曾撰文指出,美国国防製图局战斗支援中心印製的「作战航图」,在台海上空标定一条「大陆沿岸缓冲区」缘线,并严重警告飞行员:「凡误入本空域之航空器可能在无预警状况下遭防空火砲射击」。美军标示的范围,很接近台湾空军的侦巡线,日后也就逐步演变成「海峡中线」。
海峡中线的确切位置,直到2004年,由当时国防部长李杰首度公布,北起北纬26度30分、东经121度23分;南至北纬23度17分、东经117度51分,呈东北、西南走向。
海峡中线成为两岸空防边疆,是1999年后逐步形成的态势。此前,台湾空军具有压倒性优势,1997年前,解放军军机出海的架次数是零,台湾空军在台海享有高度行动自由。1998年,解放军第二代战机服役后,开始出海活动,但也只有460多架次。1999年两国论时,解放军大举逼近海峡中线,达1200架次,2001年更达1400架次,自此之后,台湾空军的活动完全限缩在海峡中线以东,「一边一半」的态势因此而确立。
大陆国台办主任王毅提议开放两岸直航班机穿越海峡中线,马英九总统在第一时间就严正回绝。对一年多来屡被批评过度快速冲向中国,讨好中国,不顾台湾主权的马英九而言,拒绝王毅的提议,就是向外界宣示两岸政策虽然有前进动作,必要时也有防守动作;维持海峡中线,就是维持两岸「分裂分治」现状的底线。
回顾台海两岸推动直航以来,台湾不论是那一党执政,空中防卫(空防)都是最重要的考量。两岸磋商有关北方的航路时,台湾竭力要求航空班机尽早进入台湾管辖的航路,因为愈早接管,就能愈早识别敌我的飞机。
对空军而言,海峡中线是重要的战略前线;对台湾民眾,更是重要的心理防线。马英九执政以来,快速向前推动两岸关係,虽然成效不差,但在大陆始终不承诺放弃对台用武,不肯撤除飞弹的情况下,台湾岛内民众,尤其是绿营支持者质疑马英九的声音愈来愈强,如果马英九不找个机会显示他也能大大踩一下煞车,那么他势必一直给人一种僵硬的过度亲中印象。这次王毅的提议,正好也让马政府有个机会展示:他也会停住脚步。
虽然王毅在抛出建议遭到马英九在太平洋对岸的立即回绝后,曾经透过新闻稿澄清表示,瞭解到双方仍有不同意见,愿透过两会管道继续协商。
不过,如果进一步来看王毅会见台湾立委访问团时拋出的「开放海峡中线」建议,以及稍早前,他在美国也提出「两岸不存在只谈经济不谈政治」的举措,的确也怪不得外界质疑王毅的这两次发言,是否都在试图逾越马英九政府所设定的「先经后政」、「分裂分治现状不变」的架构呢?因此也就认为,如果王毅不是误判形势,就是别有政治意图,值得台湾方面好好思考。
当今世界
多元视角 深度报道
2009年回顾与展望
刘晓波案冲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