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上海特约记者 曹国星
发表日期 18/09/2009 更新日期 18/09/2009 13:04 TU
上期的《上海视窗》我们介绍了内蒙古的阿勒泰盟用“神山圣湖”信仰保护生态的做法。
正如长期从事农村发展工作的云南省社科院向跃平说的,“作为少数民族都有敬畏山水、森林,通过歌谣、宗教的形式传承于世。为什么一开始他们也在炸石头、挖金子?问题在于,贫困农村地区要怎么去发展。”
云南省普洱市的一布朗族小村落芒景村,正是以这种以环境友好,而非破坏环境为代价的智慧,去谋求发展和村民的生计。
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及思茅地区澜沧、墨江等县,人口9万多。布朗人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早稻为主,善种茶。布朗族山区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
南康是云南普洱市芒景古茶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也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芒景村很小,全村有2600多人,其中有1300多妇女,妇女没有出去打工。村里有一个集中办学点,有一个学前班,总共学生233人,教师13人。
南康告诉记者,芒景村森林保护很好,森林覆盖率占87%,芒景村的古茶林是世界上至今保存最好,人工栽培型的古茶林。古茶园的生态是原始生态的自然封存,形成了布朗族茶艺。布朗古茶完全是纯天然的产品,是完全靠生态调节生长环境。
芒景古茶的种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纪,距今有1千多年的历史。芒景布朗族,把茶当做自己的生命。 南康说,“我们的祖先说过,留给我们金银财宝怕我们花光,留给我们茶树,让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完。”
南康介绍说,建国前芒景的茶叶当做贡品送给土司,土司送给皇帝的茶都是他们进贡的。现在,当地还坚持民族祭祀活动,每年12月17日,很多村民聚集在一起,由老人到山顶进行祭祀,对祖先的茶树,地神、山神共同祭奠。
他们现在也在做努力,传承祖先留下的不砍树,不砍茶的传统,当做神一样保护。再一个是古茶林的树不能当做柴火烧。继承祖先遗存,保护古茶园的同时,保茶还林,现在准备把茶树砍掉800—1000株进行种树。第三个方面是不打农药,让消费者买到淳朴茶。
普洱茶有两种,台地茶和古树茶。
台地是指采制于建国侯发展起来的密植茶园的茶,该类茶园的基本特点是“集中连片、高产”,伴随的是“喷药施肥、中耕修剪”。该类茶人工栽培后一直处于相对比较好的管理之中,如修剪、施肥、打药等措施是台地茶管理过程中的基本措施。
古树茶指采制于百年以上的古老茶园的茶,这种茶树是乔木茶。这些老树茶病虫害少,不需用药防治,也不进行修剪、中耕施肥等管理措施,产量当然较台地茶低得多。
南康说,他们的做法是“采一节保两株,不能用台地茶搀和在一起。”
为了抵御普洱茶市场剧烈的波动,维护布朗古茶叶的品牌声誉,在在云南戴特民族传统与环境研究所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下,2007年5月,他们成立了云南省首家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芒景村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村总支书记南康任合作社理事长。
他们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把小加工厂统一到一起,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为机制,合作社成为芒景古茶生产、加工、销售的核心组织。 现在,老百姓有自己的茶叶地总共1万多亩,生产古茶60吨,开发古茶产品。
他们还注册了布朗语的品牌“阿百腊”。合作社实行了七个统一,统一采茶,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等。
为防止茶农滥采茶叶,合作社规定只采春菜、夏季养茶,让茶树休养生息,到九月份以后适当采些秋茶;合作社还召集6个村民小组的12个村民组成纠查组,在古茶园四周进行看护,防止外面的鲜叶流进茶社。
此前,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芒景村20万元,其中8万元盖加工厂。老百姓的利润是两方面,一个是茶叶的收购,第二是销售利润,盈余的利润泽发给老百姓。使更多村民平等地享受到了发展的利益。特约记者专栏
多元视角 深度报道
2009年回顾与展望
刘晓波案冲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