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尼古拉
发表日期 15/11/2009 更新日期 19/11/2009 20:09 TU
柏林墙的倒塌标志了二战结束后,东欧国家所实行的制度的失败。这种制度在经济上采用的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指令性经济政策。而中国则在改革开放后采纳了指导性的经济政策,让民营企业逐步取代国有企业。但中国在实行这一政策三十年后,最近却出现了一些逆反的情况。哪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又要转向了呢?带着这一问题,本台采访了中国改革派学者曹思源教授。
曹思源教授表示,中国在三十年施行经济改革主要由于实践的逼迫。49年以后开始建立国有经济体系,私有经济被强行打压。但是前三十年,国有经济效益、效率、发展速度都是很不好的。使得中国不得不找出路。这就是民营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是直线上升,这与每一位所有者、就业者的经济利益是密切相连的。所以发展的动力很大。这样中共中央主动提出要进行所有制改革,尤其是在1997年,中共第十五大提出了所有制改革,并做了一些部署。这样就出现了民营经济的大发展,与此同时,国有经济的比重也就相应下降了,这被概括为〈国退民进〉。这也是经济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历史潮流。曹思源教授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力能够得到大力提升,与〈国退民进〉有着绝对性的联系。
曹思源教授认为,现在在个别地方,个别行业出现的强制民营经济接受国有经济兼并的情况,并非属于中央政府统一部署的做法。这种〈国进民退〉的现象已经引起了普遍的反对。
下面请听本台对曹思源教授专访的更多内容:
中华世界
多元视角 深度报道
2009年回顾与展望
刘晓波案冲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