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眉
发表日期 31/01/2010 更新日期 01/02/2010 09:39 TU
美国搜索引擎公司日前威胁退出中国市场,引发西方舆论的广泛关注,法国的中国问题网站近日就谷歌事件以及中国的公民社会和互联网主题刊登多篇文章,在今天的法国舆论看中国节目中,本台将向大家综合介绍上述文章。
中国问题网站本月十七日刊登法国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弗朗西斯·丹茹的文章,标题是:谷歌传奇。文章首先介绍了谷歌事件发生的背景,指出,由三亿六千万网民组成的中国互联网,囊括一千多万名博客作者,显示了中国公民社会在政治领域的日益成熟,也显示了他们公民日益高涨的参政热情。中国网民热情洋溢地在网上发表各自对各类事件的看法:从中国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到国际时事,从中国国内的城乡差距到中国教育制度的缺陷等等,其中,人权,言论自由以及公民权益等词汇到处可见。
中国网络信息的流通对中国政权构成威胁的例子屡见不鲜。早在2003年,中国海军在渤海湾发生重大潜水艇事故,造成七十名官兵死亡。由于死亡官兵的一位家属在网上透露了事故消息,中国官方因此被迫对此一事件作出简要报道。外界当时都曾对中国官方首次破例公布类似消息倍感意外。
丹茹在文中写道,潜水艇事件发生之后,中国政府逐渐加强对网络的监控,甚至将互联网监控提升为是事关国家安全的大事,网络警察严阵以待,五毛党时刻把握舆论导向,这一“高压锅”政策的推行在去年七月发生新疆骚乱事件之后尤为凸显。
谷歌的威胁击中了中国政府的敏感之处
作者评论说,在这样的背景下,谷歌事件使中国政府处境微妙,因为,如果说,中国官方推行的其他封锁政策多少能够获得中国国内民族主义倾向民众的支持的话,谷歌事件却恰恰相反,大多数主张网络自由的网民们都立场鲜明地站在谷歌的一边。中国政府因此不得不回避谷歌的正面要求,含沙射影地指出,这是谷歌使用的一条计策,目的是要进一步立足中国市场,因为谷歌在中国经营不善,所以经济效益欠佳。中方还多次强调,无论是哪方企业,都应该遵守中国的法律。
事实上,谷歌并不是挑战中国新闻审查制度的先锋,以《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为代表的中国新闻工作者多年来冒着巨大的风险,披露中国社会的真相。是他们首先揭露了河南的艾滋病血案,山西的黑砖窑事件以及四川的豆腐渣工程。尽管他们所揭露的大部分属于地方丑闻,并没有把矛头指向中央政府。但是,他们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特网的到来,给新闻报道带来了福音,不仅速度快,程式简单,可以在短期内逃避封锁,而且还可以匿名发表。互联网能够在一瞬间将信息传播全国各地的功能无疑会对中国政权构成巨大的威胁,难怪中国高层会对互联网恨之入骨。
谷歌退出中国市场的威胁击中了中国政府的敏感之处,国际媒体在倍加关注谷歌事件演变的同时,也对在经济、技术以及社会多个领域能够一步跨入现代化的中国,为何在新闻审查等问题上固步自封而感到不可思议。
丹茹最后评论说,今天的中国,敢于面对陷入怀疑与失败的西方,公然宣传其和谐价值,那就是为了保持社会稳定,不惜加强社会治安,钳制公民言论。下一步要看的是,面对来自中国国内政治倒退的谴责,政府的强硬姿态能够维持多久。当然,也不能排除,谷歌公司出于经济考量,最终或许会同中方达成妥协。
互联网打破了中国民众在社会和地理上的隔阂
中国问题网站本月二十五日刊登了署名让-保尔·亚希纳文章,标题是互联网和中国的公民社会,作者指出,自从1994年,互联网引入中国之后,网络信息的传播对中国公民社会的演变产生重大的影响。作者详细介绍了最近几年来发生的多起网络群体事件,从湖北邓玉娇杀人事件,到上海孙中界钓鱼事件,从四川唐福珍自焚事件,到云南躲猫猫事件,都一一显示了互联网势不可挡的力量。
作者指出,中国的互联网既是中国网民自由表达言论的新渠道,同时也是中国官方左右舆论的又一个宣传工具。2005年中日外交危机时,中国网络曾经掀起反日浪潮,四千八百多万名网民在网上联署反对提名日本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同样,2008年,中法因西藏事件发生外交摩擦时,中国网民又共同抵制家乐福超市。作者认为,互联网打破了中国民众在社会和地理上的隔阂,创立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新模式,而中国政府难于针对这一模式制定司法框架加以限制。
作者援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亚洲与中东文化系副教授杨国斌的话说,中国政府加强控制网络的企图只会激发中国网民用更加灵活和富有创意的方式冲破封锁。
法国舆论看中国
多元视角 深度报道
2009年回顾与展望
刘晓波案冲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