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languages

Choisir langue
 

周末文摘

应对当前危机应“长短结合”

作者  安娜

发表日期 30/04/2009 更新日期 04/05/2009 09:08 TU

目前这场源于美国而波及全世界的金融危机还在延续,不仅从货币经济向实体经济传递,导致经济衰退,出现大规模失业,同时也传导到发展和转轨中国家,致使危机在地区之间传递。这些影响和传递都是互相的。

最新一期的凤凰周刊刊出张曙光的文章:应对当前危机应“长短结合”,文章说,如果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一部分是以中国为首的亚洲经济体,那么,这两部分以及整个世界就形成一种高度对称和高度互补的结构。美国是大自由高福利,中国是小自由低福利;美国是低储蓄高消费,中国是高储蓄低消费;美国是过度消费,中国是生产过剩;美国是金融经济强势,中国是实体经济优势。因而,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这场危机就具有了全球的性质。

目前,金融危机的第二波正在来临,美国是危机的中心,西欧受到严重冲击,又从西欧扩散到东欧。很明显,由于奥地利、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德国和瑞典等欧洲银行大量涉足东欧新兴市场,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以及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出现危机,对西欧金融机构贷款的违约风险大大增加,这反过来又影响着欧洲。而且今年几个月欧美银行破产数量和企业亏损大量增加,加上美国和欧共体第一轮救市政策没有达到目的,纷纷启动第二轮政策。这一切都证明,这场危机还在继续。

文章作者提出,应更关注体制转型等长期问题。文章认为,目前,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短期保增长上,很少有人关注结构调整和体制转型等长期问题。短期是要保增长,但更要重视长期调整。中国主要的问题还不是短期问题,由于中国的权力集中体制,加上雄厚的经济底子,政府也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短期内GDP增速保八,问题不大。但是,如果体制和结构的问题不解决,今年的增长保住了,还会不断地陷于危机。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往往是矛盾的。危机来了,政府出手救市和稳定经济,也需要加强一些政府管制,但是,加强政府干预和管制,市场就会受到很大限制,市场机制就会进一步扭曲。美国如此,中国更甚。美国的问题是储蓄率很低,消费率很高,但它短期内还是要刺激消费,很多政策和钱都要投向那里。

启动内需,调整结构亟需改革,但改革是在压力下进行的,目前的情况与上世纪70年代末大不相同。经验证明,形势好的时候不愿意改,形势不好的时候改不了。对此我们应该保持警惕。

文章作者还提出,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启动内需既是保增长的需要,也是长期调整的关键。中国要真正成为世界大国,首先必须成为内需大国和消费大国,而不仅仅是GDP增长的大国,尽管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启动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谈了很多年,为什么启动不起来,为什么转变不了?

一个是外需下不去,内需起不来。这里的下去和上来,不是指绝对量,而是指相对比例。事实上,既然外需强劲,资源都流向了出口部门和可贸易品的生产,怎么能流到内需和非贸易品上来呢?所以,外需过旺和收入过低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为了出口,把资源都投入到可贸易品上,给外国以贸易补贴,必然会压挤国内收入和消费水平。现在,外需减少一点,既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而我们现在的短期政策千方百计地要保外需,振兴规划里很多措施都是这样,包括提高出口退税,有人主张汇率贬值来保出口。这个政策思路是有问题的,因为外需的减少,是市场的减少,是没有需求,而不是价格问题。提高出口退税影响的是利润,汇率贬值影响成本,都是作用于价格。现在的实际是没有市场,是有价无市。这种政策只是从其他国家抢来一些出口份额,既然你可以抢,别人同样也可以抢。历史证明,关税的相互施加不是好办法,会陷入囚徒困境。出口下降必然有企业倒闭,有一部分工人失业,这是应当付出的代价,不付代价就调整不了,需要从其他方面找出路。

另外一个原因是投资拉动,消费不足。近几年消费率已降到50%以下(一般都在60%以上,发达国家超过了70%),而政府的储蓄和企业的储蓄从本世纪以来不断提高,已经超过住户部门的储蓄,造成了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豪华办公大楼等。现在应对危机,扩大政府支出,这是必要的,但4万亿、21万亿绝大部分用于增加投资,结果会造成经济结构的进一步扭曲。不仅如此,现在扩大投资,上的都是大项目,这不能解决就业问题。对政府来说,这类办法很好操作,但投资结构失衡,产业调整不过来,服务业增长很慢。现有的产业振兴规划对服务业发展就重视不够。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在的城市化是半拉子城市化。进城人口一两亿,城市人口的比例超过了45%,但是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小规模人口迁徙,扭曲了城市化的进程,进城的农民工没有长期打算,他们人进城了,但思想观念、消费习惯全是农村的,那么内需怎么启动始终是个问题。家电下乡可以做,但最根本的还是推进城市化,减少农民数量,启动进城人口的需求,如果他们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变了,就会创造出大量的消费需求。城市化的问题不仅仅是个户籍问题,它涉及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上海最近的户籍新政并不是中国当前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它只是锦上添花,现在需要的是雪中送炭。现在城市政府的城市化政策是,只要农村的资源和要素,包括农村的资金、农村的劳动力、农民的土地,而不要农村的人。进城的农民工不是城里人,他们的妻子儿女还在农村,形成了新的夫妻两地分居,城市的很多安排并不考虑他们。这个政策要改,要尽快改,否则,后患无穷,不仅会危及经济发展,而且会危及社会稳定。

最后,作者指出,要着重改变歧视性制度。应该着重改变现有一系列歧视性制度安排,这既是提高短期政策效能的基础,也是解决长期问题的根本途径。

周末文摘

26/04/2009

刘晓波案冲击波

中国人权

北京高院维持刘晓波原判 法英美均表失望

11/02/2010   21:55 TU

中国人权

无视国际呼吁 中国驳回刘晓波上诉

11/02/2010   22:20 TU

中国/刘晓波

二十名中共元老公开要求撤销对刘晓波的一审判决

02/02/2010   15:16 TU

捷克/中国/刘晓波案

哈维尔推刘晓波为今年诺贝尔奖人选

22/01/2010   09:34 TU

中国/维权

刘晓波自辩 不忘要求人大检讨涉嫌兴文字狱

21/01/2010   16:29 TU

中国/民主/人权

中共高级干部为刘晓波鸣不平

16/01/2010   21:29 TU

香港中国

香港立法会将提出释放刘晓波动议

11/01/2010   12:41 TU

中国人权

沙叶新:刘晓波是一宗寃案

10/01/2010   14:21 TU

中国人权

崔卫平:“不甘心永远蒙在因言获罪的阴影中”(续六)

07/01/2010   17:04 TU

中国人权

崔卫平:我就是那安提戈涅(续五)

04/01/2010   14:57 TU

中国人权

崔卫平:“与友人对话” (续四)

01/01/2010   01:28 TU

中国人权

崔卫平:“不放弃这样一个朋友”(续三)

31/12/2009   14:27 TU

中国人权

崔卫平“推特网”效应继续扩大

30/12/2009   11:24 TU

中国人权

刘晓波案拷问良心 崔卫平推特创举

29/12/2009   10:40 TU

当今世界

刘晓波案与中美关系

01/01/2010   02:15 TU

特别节目

崔卫平:不绝望,不能说有希望

01/01/2010   20:32 TU

要闻解说

专访蔡咏梅:刘晓波的榜样激励香港年轻人

28/12/2009   16:22 TU

中国西藏

达赖喇嘛对刘晓波被判刑的公开声明

28/12/2009   11:23 TU

中国香港人权

港人深圳边境声援刘晓波遭越境执法扣留

28/12/2009   14:40 TU

中国

台湾学者:重判刘晓波是两岸和平统一重大障碍

28/12/2009   11:13 TU

法国/刘晓波

法国外交部对中国重判刘晓波表示担忧

26/12/2009   23:36 TU

关注中国

陈奎德:重判刘晓波,中共塑造了一个献身宪政民主的英雄

26/12/2009   22:18 TU

德国/刘晓波

德国各界对中国重判刘晓波案表示强烈不满

26/12/2009   23:37 TU

中国人权

中国网民:中国为自己找到了昂山素姬与曼德拉

26/12/2009   12:56 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