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流芳
发表日期 18/12/2009 更新日期 18/12/2009 10:34 TU
受到各方关注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会议,本周将随着各国首脑的到来进一步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本次峰会最终能否就减排目标以及技术转让和资金问题达成共识,进入了关键时刻。这次会议开幕以来,各国围绕减排问题展开的讨论始终充满分歧。作为一个经济发展大国,中国的立场一直倍受关注。中国政府宣布至2020年,将GDP单位排放量减少到2005年的40%-45%。这一减排承诺获得国际社会的赞扬,有评论称:这是对哥本哈根会议最大的推动。但是一些分析人士却认为:中国政府的这一表态,表面上看似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实际上,按照未来中国GDP每年递增8%-10%的速度计算,中国的排放总量仍然会成倍增长。因此,中国政府发布的单位GDP减碳目标并没有实质减少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只是减慢了排放的增速。对此,中国《文汇报》驻法国记者郑若麟先生发表看法认为:中国的减排计划应予与肯定。因为这是一种主动提出的、无条件的、利用本国资源采取的一种自主减排行动。
在谈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分歧时,郑若麟先生认为:这些分歧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关涉到道义和利益问题。哥本哈根会议建立在京都议定书的基础上。京都议定书的一个原则非常明确,即“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减排应该各自作出各自的承诺。但是,会议伊始,出现了 “丹麦协议”。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相同的责任,引发发展中国家的不满;其次,关涉到排放与治理的问题。中国认为:碳排放量应以人均计算为单位;再有,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也是引发争议的焦点。
从目前情况看,会议最终很难达成一项各方均为满意的协议。
另外,气候问题被提出以来,始终存在着正反两方不同的观点。反对气候变暖的观点始终存在。造成地球温室效应的原因究竟何在,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气候变暖派认为,人类工业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了地球温度的上升。反对者则认为:这种说法不准确。至少没有获得证实。因为地球变暖过程中,还有很多未知因素。作为一门新的科学,气候科学领域中还有很多尚未被人们所了结的现象。比如:海洋对二氧化碳的排放远远超过人类工业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甚至有观点认为:地球气候并没有出现变暖。
《文汇报》驻巴黎记者郑若麟评中国减排计划
沧海桑田
多元视角 深度报道
2009年回顾与展望
刘晓波案冲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