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安娜
发表日期 07/09/2009 更新日期 07/09/2009 10:50 TU
被称为解释19及20世纪极权主义的西方现代经典名著美国人汉娜·鄂兰所著的《极权主义的起源》,有一个较好的中文译本,这是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在1995年4月推出的林骧华的译著。
其实,《极权主义的起源》手稿早在1949年完成,全书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反犹太主义」说明 19 世纪中,西欧反犹主义的兴起;第二部分「帝国主义」检视自1884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间的欧洲殖民帝国主义;第三部分「极权主义」处理极权主义运动和政府的组织及运作,将焦点放在纳粹德国和史达林统治下的苏俄。在诠释十九及 20 世纪的政治体制特色及其问题方面,本书的地位无可取代。而视为想要了解极权主义的读者不可不读。
《极权主义的起源》是阿伦特生前出版的第一本主要著作,一如其他所有的论著,如《伊赫曼在耶路撒冷》、《论革命》与《人间条件》,这本著作所建立的极权主义理论,及其历史根源的解释与叙述,激发学院的历史与政治学学者的严厉评论。尽管如此,阿伦特的论述构成理解西方现代之法西斯主义和极权主义现象的一重要的解释观点。
据东海大学历史系及政治研究所副教授蔡英文认为,依阿伦特的解释,极权主义是史无前例的新的统治形态,过去任何专制独裁制,无论如何残暴,都没有如极权主义一般,把人区分成「理应消灭的人种或阶级」,而以「集中营」或「劳改营」为场所,进行集体的改造与屠杀;过去的专制政权仅止於迫害反对此政体的「政治敌人」,但极权主义毫无留情地歼灭服从它的「顺民」;过去没有一个政体公然取消人的道德信条,如「你不应杀人」与「你不能做伪证」,而把杀人与说谎转变成公民应该服从的法律命令;过去没有一个政权的领导者如此狂妄地认为人的力量无比伟大,而得以从事人性的改造,跟这相对,过去也没有一政权的领导者那么谦卑自称是执行「历史或种族必然法则」的工具。
而这样崭新的政权,作者阿伦特进一步解释,乃是建立在一套「意识形态」的统治支配,这套「意识形态」,在极权主义者的运用下,表现为一套讲求前提与推论必须首尾一贯的演绎逻辑,这套逻辑以「种族斗争」与「阶级斗争」为前提,而对人类整体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做全盘的解释,同时认定人类整体的历史意义在於一终极目的,意即「无阶级社会」或「纯粹人种」,的实现。
极权主义者运用这一套「意识形态」塑造或者改造生活世界的「事实」或「现实」,这一「意识形态」拒绝实质的经验与事实的认证,其结果把它支配的世界砌造成一封闭的「虚构世界」;同时,为了确实实现这套「意识形态」所揭示的历史之究竟意义或目标,极权主义者自认是这一人类伟大的目标的执行者,但他们也知道这个目标并非一蹴可即,而是为「百年大计」,执行此目标的任何阶段也都不会是绝对完美的,因此,「意识形态」的法则,不论是历史的或者是种族的法则,必然是动态的,在此动态的运动法则的支配下,极权主义者名正言顺地摧毁一切阻挠此运动的既成制度与宪政的结构,扫除人间世界的任何法律与道德伦理的界线;偏执於绝对之历史目的之达成,极权主义者不断在他们发动的所谓运动的历史过程,寻找与肃清偏离或颠覆此运动法则与过程的「危险分子」。所以,在作者阿伦特的解释之下,极权主义的本质乃是抹平人间世界的所有界线,以及把人之多元性压缩成单调如一的集体同一性,俾能释放非人性的自然或历史之势力。
据作者分析,这套「意识形态」显现在极权主义者身上的性格,一力而是表现「凡事皆可为」的虚无作风,一种认为人的力量无比伟大的狂妄;另一方面则是自认为执行历史或自然之动态法则的工具,一切作为因此不是自发性的,或是自律性的,而是法则支配下的傀儡,这造成极权主义者全然丧失「政治责任」的理念与承担。
在阐述极权主义的本质的同时,作者将整部著作的重点放在解释极权主义如何可能在西方现代社会中形成 。极权主义的「意识形态」为何能成为塑造社会的力量,得以蛊惑人的心思,愿意放弃一己之私奉献於它不断造成的运动?作为一位犹太人,阿伦特特别关注:基於甚么历史条件,犹太人成为纳粹的「民族社会主义」决意整体铲除的对象?请在下周书香时间继续收听对《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的介绍。
极权主义的起源
书香世界
多元视角 深度报道
2009年回顾与展望
刘晓波案冲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