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安娜
发表日期 17/02/2010 更新日期 17/02/2010 22:23 TU
您听说过马丁.沃夫(Martin Wolf)吗?他可是被誉为是顶尖的经济与金融作家。自1996年起,担任《金融时报》的首席经济学家,在1987至1996年间担任经济总主笔,是当代国际金融界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他的上一本书《新世界蓝图:全球化为什么有效》,荣获经济学人年度好书大奖。金融危机之后,他又出了一本新书:《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的观点挺有意思,比如:银行看上去都富丽堂皇,但银行的生存术却是:把危机移转给别人;金融风暴下 外国人注定先牺牲;还有:如今你我都活在「承诺」的金字塔中,但有些承诺连张废纸都不如 。
在转嫁危机的银行这一章,作者就告诉我们:银行做为金融供应者和用户之间的中介机构,虽然去除了任何金融体系里都存在的先天风险,但他们去除的方式,有部分是靠把这些危机移转到其他地方。
虽然银行是不可或缺的金融机构,但他们也很危险。这主要是因为,中介行为让金融结构变得脆弱。这也是为什么,银行基本上都会有富丽堂皇的办公室。不只是个别银行,在过去三年,整个银行体系的破产,可是频繁得让人不安的。
由于存款人发现,不可能找到银行资产的真正价值,当他们有所怀疑时,就会出现「挤兑」危机,大家都急着要把自己的钱领出来。二○○七年秋天,英国专做房贷放款的北岩银行(North Rock),就发生过这个戏剧性的状况。如果有几个显然是消息灵通的人士,把钱领出来,其他人可能会把这当成警讯而跟进。接着,银行被迫以折价方式,处分其低流动性的长期资产。一场恐慌,可能就会把一家有偿债能力但流动性差的银行搞到破产。接着,这个恐慌可能就会蔓延到整个银行体系。部分原因是一家银行的破产会威胁到其他银行,也因为一家银行资产真实价值的说不准性,同样也存在于其他银行。银行难以解决信息的不对称问题,乃是因为他们自身的不透明。
那为什么金融风暴下,外国人注定先牺牲?又为什么大部分的金融风暴都会流弹四射,从一个国家跳射到另一个国家?。马丁.沃夫的理由非常明显:
˙不论是大宗物资或金融工具,市场相互之间会有直接链接;
˙发觉某个国家有意想不到的弱点时,也会增加对其他类似国家的疑虑;
˙几个重要政府在某个案子中,没有以预期的方式对风暴做出回应,会让人对他们在其它地方采取行动的意愿产生更多的疑虑。
˙由一场风暴所引起的风险意识提升,很可能会再一次的散布到其他市场;
基本上,恐慌是投资人断尾求生的原因,他们知道自己并不了解所持有资产的风险。在这种状况下,极大范围的风险性资产之价值将会折损,而资本的国际流动断开,可能就会带来毁灭性的结果。更重要的问题是,在国际交易里,是否有某种东西造成它们先天就易于形成风暴?答案是肯定的。作者认为,基本上,对于外国人所做承诺的信任,很可能会低于对同胞所做承诺的信任。部分原因是人们对自己国家的经济和人民行为的了解与认识,多于他们对外国经济的了解──而国家越陌生或越「不一样」的,越会如此。这种自然倾向,通常会被开发中国家有钱人的另一个强烈的倾向所抵消:他们对于先进国家的行为和制度的信任,会超过对自己国家的信任。他们预期自己的政府会骗人,制度也不成功──通常他们所想的都对。新兴经济体的政治特色是民粹主义和独裁专制,这二者既是这些疑虑的原因,也是结果。
政府是国际金融交易里──不管是暗中或公开──永远的伙伴。他们决定一个国家的汇率和宏观经济政策、他们决定国家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他们决定国家是否应该有外汇管制。即使外国人有很好的理由去信赖他国的国民,他们注定还是不怎么信任他国政府,因为后者之政权维系,通常不靠外国人。一个有破产可能的政府,对外国人比对自己的国民,更有可能不履行债务,或没收其资产。
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
书香世界
多元视角 深度报道
2009年回顾与展望
刘晓波案冲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