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瑞迪
发表日期 03/12/2009 更新日期 15/12/2009 15:30 TU
今天的人物特写节目我们向大家介绍旅法华人、目前在巴黎担任企业培训工作的郑鹿年先生和他的自传体书著—《小镜子—从上海到巴黎,一个中国人的命运》 (« Le petit miroir :—de Shanghai à Paris : un destin chinois »)。
郑鹿年1947年出生于上海。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属于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小镜子》一书以个人回忆录的形式,按时间顺序,记录自己人生脚步。没有轰轰烈烈的事业成就,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内幕披露,但个人的心路历程每一个阶段都折射着新中国六十年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动荡。作者在书末附加了一个特殊的纪年表,一个栏目中记录着自己从出生到上学、工作、流亡的路程,另一个栏目则记录着同一时期中国重大的政治运动与事件。如果说郑鹿年的个人故事只是中国无数同龄人的生活的缩影的话,狂热后的内疚,梦想破灭的失望,怀才不遇的落寞显然都不是作者写作的初衷。他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表示,每一个中国人都对这段动荡历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希望通过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真实回忆,为这段历史建立起一座心中的纪念馆。他在书的后记中指出,“和谐”旨在抚治伤痛,抹消隔阂,但这种和谐的基础是对并不遥远的历史丧失集体记忆—我们距离反右只有五十年,距离文革四十年,距离八九六四只有二十年。
书中的小镜子伴随了作者没有语言环境的外语学习,也通过作者常年学无所用的苦恼,见证了那个动荡不定的年代,中国与外部世界微妙困难的关系。但郑鹿年表示,他更希望以这本书作为一面镜子,照射出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的心路历程。他在书中没有回避自己曾经如何热情地投入到文革浪潮中,也没有隐讳曾经参与批判对他的成长发挥重要作用的老师,他相信,对这段历史的深思非常必要。真实地记录这段历史,对后人会有启迪意义。
没有理性的批判精神,文革有可能再次发生
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曾经在文革期间积极参加政治大批判的郑鹿年,在与法国老师的接触中对“批判”两个字有了新的理解。他把这次醒悟比作是他经历的第二次文化大革命,因为他意识到,其实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总是老师将结论与对错告诉学生,不容学生反驳与质疑。今日中国“统一思想”,“统一步伐”,“统一行动”的口号也仍然继续着这种思维。郑鹿年认为,这种思维其实违背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理念,因为马克思曾经说,他最喜欢的格言是怀疑一切。而怀疑一切就是以理性的批判去对待现实,对待历史。他认为,继续“统一思想”的思维将会是文革这样的灾难会再次发生的重要原因。
郑鹿年指出,他曾经在文革中写过很多大批判文章,如今才意识到,这种所谓批判,其实只是引用伟大领袖的一两句话语,然后,全部打倒,全盘否定。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如今仍然在继续。郑鹿年认为,因为缺乏理性的批判精神,因此,今天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往往听不得不同意见。
虽有失望,但获得了批判的自由
郑鹿年在1989年终于来到了梦想中的法国,在巴黎巴士底狱广场,与欢庆法国大革命两百周年的民众一起高呼“自由万岁”。他表示,对于像他这一代曾经经历了思想桎梏的知识分子,来到这样一个可以自由思想、自由表达的国家,那种喜悦的心情是旁人不能理解的。尽管此后的生活中,他对自己曾狂热向往的“自由、平等、博爱”有了新的认识,但这里能够自由表达的空间对他来说仍然是难能可贵的。
点击以下链接收听采访内容:
旅法华人, 企业培训师
人物特写
多元视角 深度报道
2009年回顾与展望
刘晓波案冲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