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瑞迪
发表日期 11/02/2010 更新日期 11/02/2010 10:24 TU
这次人物特写节目向大家介绍中国山寨春晚的首创人—施孟奇。的确,每逢传统佳节临近,中国人在忙碌的节日准备之外,总有一个特别关注的话题,那就是除夕夜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应该说,央视春晚自1983年首次登场以后,已经相沿成俗,成为中国新年必须的节日大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众的种种期待正越来越多地消失在失望中。正因为如此,2008年年底,施孟奇的山寨春晚倡议一经提出,就吸引了舆论的特别关注。因为种种原因,2009年春节,新生的山寨春晚未能如约与央视春晚同步播放。但是,施孟奇没有放弃,2010年重整旗鼓,虽然不得已将山寨春晚更名为民间春晚,但换来了北京东城区文化委员会的演出许可证,山寨春晚将可以在年三十晚八点半开始,与央视春晚同步播出。施孟奇通过长途电话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施孟奇原本在四川一个机关事业单位做财务工作。2001年“北漂”首都,在北京学习了一些计算机技术之后,曾尝试教育培训、机票出售、保险出售、IT技术、婚庆筹办等多种行业。每一样工作都尝试时间不长。他说他没有耐性长期从事同一种工作,但喜欢挑战,喜欢创新。2008年年底,他原本想将出门在外、不能回家过年的人召集在一起过年,但这个原始的设想迅速膨胀为要与传统的央视春晚同步播出的另类春晚。
对于他来说,倡议另类春晚的初衷首先在于文化的多元性质。他认为,一台春晚本来就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期待,任何一场晚会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群众的文化需要是不同的,应当是多元的。央视春晚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那么,山寨春晚正可以是一种补充。
施孟奇介绍说,民间春晚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选择上,都比央视灵活的多。在形式上,整个节目没有主持人,完全以一个情景剧的形式连贯起来。节目筛选尺度把握宽,重在感觉。他解释说,艺术的东西不可能有硬性的参数,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产品,而是一种虚拟的形式,只能凭感觉。但他指出,民间春晚有自己的社会使命,他希望民间办春晚可以形成一种文化,一种民俗,不断延续下去,这也是一种使命,但不是宣传政策。是狭义上的娱乐。从广义讲,是希望大家都能办春晚。
山寨春晚为争取演出许可证,改名民间春晚。这一改动在网友中引起不少讨论。施孟奇向我们表示,他本人对更名也感到遗憾。但是,保留“山寨”这个名字,节目就不一定能顺利播出。他解释说,他当初取名山寨时,是因为山寨意味着野生野长,自生自灭,可能夭折,也有可能逐步强大起来。刚开始时,他们不知道何去何从。尽管自己信心很足,但是,大家的看法则认为不一定。而且,既然取名山寨,其中肯定有很多简单的,落后的,低端的东西,比如舞美、灯光、音响,或者个别节目的水准,等等。但后来,这个晚会逐步被公众所认可,也就变成了一种民间的文化,民间春晚。施孟奇表示,其实,民间艺术与草根艺术间并没有严格的界定。他们主要面向草根艺术,也就是,很优秀、但是知名度不高的节目,是草根艺术,也是民间艺术。
央视春晚经过二十多年的演变已经形成一种精英模式。民间春晚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是否也会走向精英模式,最终成为央视春晚第二版?施孟奇回答说,绝对不会。首先,因为从客观条件上讲,民间春晚根本没有这个能力。那些精英大腕不会光顾民间春晚,民间春晚对他们也并不特别追求。有人愿意来,当然欢迎,这说明民间春晚的形式被一些精英所认可。但是,民间春晚以发展草根艺术为主,这才是它的优势,也才能争取更多的支持。其次,倘若民间春晚也走明星大腕的路,那也就意味着到某一个时候,另一台民间春晚、山寨春晚就会出现。
至于新出现的不同版本的民间春晚活动,施孟奇表示他乐观其成。这些活动虽然会对他的民间春晚形成竞争,但是他认为这些也是他的作品,说明他带这个头带对了。
1983年,首届央视春晚曾给多年因政治禁锢而极度贫瘠的中国文化娱乐领域带来一股强劲的春风,但此后的26年,央视春晚也在政治正确主导思想下固步自封,而中国社会却正不可阻挡地日益走向多元。2010年春节,民间春晚、北漂春晚、国学春晚、还有各地出现的诸如张家界首届网络春晚,河南百姓网络春晚,等等,不一而足。虽然这些新生春晚目前都没有实力真正与央视春晚争奇斗艳,传播手段也只限于网络,但是,他们的出现打破了26年来央视春晚独揽话语权的局面,将原本民间的节日娱乐重新收回民间。
您可以在民间春晚网站查询节目转播咨询。民间春晚的网址是http://www.ccstv.net/
人物特写
多元视角 深度报道
2009年回顾与展望
刘晓波案冲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