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雅尼克
发表日期 12/01/2010 更新日期 15/01/2010 15:57 TU
自去年十二月哥本哈根峰会以来,国际舆论关于中国强势崛起的议论增多,从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评估,到对中国的世界责任的期望一直到对中国政权性质的追问。毫无疑问,中国在国际舞台的高调亮相,也迫使国际社会加快对中国的分析和认识。在今天的《思潮与政见》专题节目时间里,我们介绍有关评论,欢迎大家收听。
哥本哈根之后,西方媒体对中国在哥本哈根峰会上态度的报道及评论存在相当的反差。从欧洲范围内看,英国及哥本哈根峰会所在地丹麦媒体对中国的态度批评较多,法国媒体则相对含糊,将没有达成充分减排目标的责任主要归咎于中美两国。但随着有关后续报道的增加,尤其是同哥本哈根峰会几乎同时发生的几件大事,使得舆论将批评的重点转向中国。这些事件包括中国利用其经济强势,支持柬埔寨遣返入境要求政治避难的维吾尔人,中国拒绝英国对英国死刑犯阿克毛进行精神病鉴定的要求,在圣诞节重判中国知名知识分子刘晓波等。将这些议论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哥本哈根峰会的失败对于多数观察者说来,一个明显的后果即是所谓中美共治世界设想的破产。法国《世界报》认为,哥本哈根峰会宣告了中美共治的破产。不过,世界报认为,中美共治破产的原因是中国并不想立即改变这个世界的现行规则。而不想改变世界现行规则并非是由于中国的谦让和中国对这一规则的绝对认同,而只不过是中国领导人知道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维持中国社会稳定的艰难性。
第二,中国的强势出击对欧盟提出了严峻挑战。法国《费加罗报》指出:里斯本条约通过之后的欧盟必须回应中国的挑战。该报提到,英国政府明确谴责中国是此次峰会失败的负责者道出了所有欧盟国家的心声。
第三,西方对中国成为负责任大国和先经济后民主期望的破灭。
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两个重要因素使得西方对中国的地缘政治决策渐渐从围堵倒向卷入。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另一方面则是随着天安门惨剧的渐渐远去和中国致力于打造软实力和国际形象工程的进展。尽管西方舆论一致存在着各种批评,尤其是关于中国人权状况的批评,但欧美各国政府对此自我辩护,表示对于中国的卷入政策短期会使中国进入负责任的大国轨道,也最终会引导中国走上普世自由民主制度。然而,这一自我辩护在中国于哥本哈根对世界说不和重判刘晓波之后难以自圆其说。舆论普遍认为,从上述事态来看,中国崛起并没有增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意识,更何谈可能的政治体制的松动。
第四,众多的评论注意到,中国近期的行为方式一反当年邓小平留下的韬光养晦,绝不当头的戒律,在外交场合高调亮相,言辞抨击,似乎迫不及待地展现已经崛起的大国姿态。对此,有评论提出,中国的崛起似乎已成为事实,不过,这一崛起却又难以同世界互动。
从中国的角度,同世界互动的要求可能是西方卷入战略的另一种说法,而中国对世界的全面出击则是建立在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基础之上的。从现在看,中国当今的崛起,仍然是遵循西方各国当年崛起的老路,从经济腾飞、控制能源到划分势力范围,保障国家利益直至确立地区或世界霸权。包括中国同西方算减排历史旧账的做法也是当年西方崛起的旧逻辑:风水轮流转,你当年污染,现在该我污染;当年你称霸,现在轮到我称霸。这一看似振振有词的立论在今天其实完全过时。当今的世界,从经济、消费、信息到文化、政治已成一体,只能互相依存。固守当年西方的殖民主义原则固然是不可想象的,步其民族主义立国之后尘也已是虚妄飘渺之路。如果仅仅是以国家利益为招牌,行个别集团,个别党派之私利,则更是别有用心。一个时期以来,中国政府常将西方批评之声斥责为“冷战思维”。而此次则有分析,如法国学者尼凯,将中国这种新姿态界定为“十九世纪思维”。
多元视角 深度报道
2009年回顾与展望
刘晓波案冲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