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languages

Choisir langue
 

公民广场

皮埃尔•拉丹:美中对抗的危险与启示

作者  安德烈

发表日期 06/02/2010 更新日期 06/02/2010  15:33 TU

美中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为什么奥巴马一改希望与中国合作的温和路线而选择强硬的姿态呢?中国在人权问题上变本加厉,刘晓波圣诞节被重判,谷歌事件等等,可能是刺激奥巴马决定向台湾出售武器,决定会晤达赖喇嘛的重要因素。但是,无可否认的是,美中对抗始于一个多月前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这场被视为由于中国阻拦而无果而终的峰会改变了美中关系的气氛。在可能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的美中关系越绷越紧的今天,回顾哥本哈根在中美之间发生的对抗也许仍有必要。法国巴黎政治学院教授,曾任法国环境与能源控制署署长的皮埃尔•拉丹Pierre Radanne以顾问和专家的身份出席了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他认为中国尚不习惯于在联合国框架下工作。他向我们分析了引起中美对抗的原因以及可能会产生的后果。

中美在哥本哈根的对抗不知道可能会对后面发生的事情会产生什么影响。中美对抗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一开始就鸣锣登场,到最后几天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您如何看待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的表现?许多分析和观察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应对峰会最后的失败承担重大责任?

其实,就像博弈一样,一开始就很清楚,中美之间的这场比赛应该以一比一结束。作为一个工业国家,美国当时就应该做出一个与其身份相称、份量足够的承诺,以使得中国方面能根据其未来经济增长的情况,也作出适当的减排保证。这里面一个就是恰当的比例需要遵守;一个就是使用的口气要委婉,从而使得双方都感觉位于恰当的处境。但是,哥本哈根峰会最后一天谈判的情形很糟糕,被广泛期待的奥巴马总统的演说,口气僵化、强硬,尤其面对中国的态度很强硬。奥巴马暗示中国不接受核查和信息公开是大会成功的主要障碍。应该知道的是,中国在减少废气排放强度方面承诺将要付出努力。中国表示将在不需要外部资金和资源的情况下完成这一减排计划。假如一国采取的内部行动不需要动员国际的力量,不依靠外来的资金,我们就不能对它的行动拥有监督权。从来都是这样。可是,如果说头一天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的做法还可以被看作相当的温和,奥巴马总统面对中国采取的态度可以说非常强硬。当然,应该理解奥巴马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态度。奥巴马其实是在向本国舆论发表讲话,他要让美国国会放心。他不会让美国在哥本哈根处于弱势。不会让美国参议员在美国处于压力和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况下通过相关的法律。

奥巴马总统的讲话剑拔弩张,这使得中国和其他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感到恼火。但是,这也是经常发生的情况,谈判本身是一件人的事务。这件事发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气氛一下子变得非常紧张起来,最后的结果导致产生了一个非常平庸的协议。美国的立场其实很清楚,美国并不想接受一个有约束力的,可操作的法律框架。很简单,美国不接受京都议定书,也不想要一个新的京都议定书。不要一个条约。结果,大会最后的时刻就这样阻塞了。尽管产生了一个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很重要的决定:就是工业国家在未来三年投入三百亿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接下来逐步增加到每年一千亿美元的水平。美国在承诺拿出资金的问题上做出了努力,但在国际关系,法律框架方面,美国却显得非常强硬和僵硬。美国的态度使中国有点穷于招架。

但是,此前温家宝的讲话出人意料地强硬。他说,不管这次会议成不成,中国自己定的目标一定会实现,不以任何其他国家的意志为转移!后来中国外交部散发的正式讲稿上,取消了这句话。温家宝在讲话中说必须要遵守京都议定书,其实明显针对的是美国和发达国家。温家宝说不应该做这,不应该做那。温家宝还表示中国减少碳强度的决定不和任何国际协定挂钩,不需要和任何人讨论,这是中国的主权,中国自己实施就行了。而且,温家宝是在奥巴马之前发言的,如果温家宝在透明化问题上表示出可以协商的态度,也许奥巴马的态度会不一样?中美之间的争执会对国际关系产生什么影响?

当然,在中国一方是这样,印度也是一样。他们的态度和做法都非常强硬。这一问题应该追溯到两年前谈判一开始的时候。谈判一开始就未能成功地开创一个互相信任的氛围。我还是要强调,涉及人的事务,要让人们行动起来,需要在信任的基础上建构。中国 的问题在于,它仍然没有足够的同国际社会打交道的习惯,以使自己融入到联合国的框架之内。而联合国这是一个唯一一个能够操作的框架。包括中国在内,我们每个国家的气候问题都是互相关联的。比如中国的沿海城市,中国的上海及其周边城市。如果上海市不愿意看到洋面上升,不愿意看到有一天海水淹没市区。如果中国人不愿意看到沙漠化继续扩大,那么,就要行动起来,所有的国家都应该共同行动起来。人类在治理气候问题上一国的力量不够,需要互相依赖。气候问题正在缔造者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这一完全新型的国际关系应该在联合国框架之内,在联合国的旗帜下,通过一个强有力的法律框架,通过各国之间对承诺的遵守来建立。有了这样一个严格的框架,就使得每个国家在付出自己的努力时,能够肯定其他国家也付出了同样的努力。但是,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谈判的最后时刻,大家都处在互不信任的氛围中,这样就难以达致更好的结果。

我很担心这样一种情况:这样一种在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过分激烈的话,就非常有害于国际关系。应该摆正这一关系,使我们不要重新回到那种围堵的游戏中。就像我们在冷战时代所经历的国际关系,完全使联合国处于瘫痪状态。

一些中国方面的气候专家私下说,当然这不是官方的正式的声音。他们说也许可能在可核查的问题上找到妥协的办法。如果换一种方式,换一种角度,可能能谈得通。因为这个问题说到底技术性较强,政治性相对较弱。也许中方会做出一定的让步。但是,温家宝一来,就把这个问题提到国家主权的高度。那么,我想知道的是,在这种情况下,美中之间在气候问题上的对抗,是一个地缘政治问题,还是一个简单地围绕气候问题的争执,是一个比较技术化的问题?

当然,这里存在着两个层面。首先我们来看看“尊重”这个词。这个词在法语里有两层意义:尊重对方;遵守承诺和保证行动的质量。所以,你不能拿着这个词的后一半去要求前一半。应该尊重对方使得他们去遵守他们的承诺。你遵守承诺使对方尊重你的作为。所以这两个层面缺一不可。但“核查”这个词,硬性监督的意味很重,缺乏尊重他人的意思。由此来看,美中双方谈论这些事情的方式方法都很糟糕。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层面。的确,我们在哥本哈根看到的美国的形象是一个忧心忡忡的国家形象。一个似乎没有处在领袖位置上的国家形象。美国给全世界的印象是:对亚洲新崛起的大国担心不已。至于中国,也同样让人感觉到处在一个力量严重不足的状态。中国看到美国不愿作出更多的承诺,更不愿意加重对自己的约束和承担更多的义务。不愿意做出可能会影响本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承诺。大家都知道,中国政府把发展经济同维护社会稳定联系在一起。结果,美中两大强权,互相被恐惧感主导,而不是被慷慨的力量主导,从而嵌入一到个全球性的集体行动之中。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无果而终,现在,气候转暖的恶果继续扩大,在美中两国对抗的背景下,您对2010年年底墨西哥举行的气候会议是不是有一种悲观的预感?在一个更长的阶段里,您如何看待气候谈判的前景?

当然,在做了这么多的工作之后,在经过这么多年 的努力之后。得到的却是这样一个结果,当然感到很苦涩。但现在我们应该超越苦涩感。哥本哈根峰会有两个差别很大的结果:我们有一个能够行动和拿什么来行动的协议。我希望这个协议能够真正运作起来。尤其能够落实资金问题,从而帮助那些绝对需要帮助减排的发展中国家。从而创造出一个新型的发展模式。一个低碳生活的模式。这一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应该把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都纳入进来。当然,这一文件在这一点上说得并不够,但首次为如何行动提供了行动的资金。下来就需要看看是不是适应,是不是能够运转起来。

另一个结果就是我们面对的困难:就是我们没有能够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法律框架。我们没有创造出一个互相信任的工具。我相信,应该在未来找到一个方法:使得所有国家都被纳入在一个协约里面。大家都有承诺,而这些承诺又和各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比例。这些正是造成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未能成功的障碍,使得制定出一个新的京都议定书或新的国际气候条约的想法完全失败了。因此,这一部分的工作,必须在未来完成。如果我们在未来不能完成和落实这一工作,将会面临一个巨大的风险。所有的工作和成果将会化为乌有。而与此同时,气候将变得更加恶劣,这样的结果对所有人来说都很悲惨。

公民广场

06/02/2010 作者 安德烈

刘晓波案冲击波

中国人权

北京高院维持刘晓波原判 法英美均表失望

11/02/2010   21:55 TU

中国人权

无视国际呼吁 中国驳回刘晓波上诉

11/02/2010   22:20 TU

中国/刘晓波

二十名中共元老公开要求撤销对刘晓波的一审判决

02/02/2010   15:16 TU

捷克/中国/刘晓波案

哈维尔推刘晓波为今年诺贝尔奖人选

22/01/2010   09:34 TU

中国/维权

刘晓波自辩 不忘要求人大检讨涉嫌兴文字狱

21/01/2010   16:29 TU

中国/民主/人权

中共高级干部为刘晓波鸣不平

16/01/2010   21:29 TU

香港中国

香港立法会将提出释放刘晓波动议

11/01/2010   12:41 TU

中国人权

沙叶新:刘晓波是一宗寃案

10/01/2010   14:21 TU

中国人权

崔卫平:“不甘心永远蒙在因言获罪的阴影中”(续六)

07/01/2010   17:04 TU

中国人权

崔卫平:我就是那安提戈涅(续五)

04/01/2010   14:57 TU

中国人权

崔卫平:“与友人对话” (续四)

01/01/2010   01:28 TU

中国人权

崔卫平:“不放弃这样一个朋友”(续三)

31/12/2009   14:27 TU

中国人权

崔卫平“推特网”效应继续扩大

30/12/2009   11:24 TU

中国人权

刘晓波案拷问良心 崔卫平推特创举

29/12/2009   10:40 TU

当今世界

刘晓波案与中美关系

01/01/2010   02:15 TU

特别节目

崔卫平:不绝望,不能说有希望

01/01/2010   20:32 TU

要闻解说

专访蔡咏梅:刘晓波的榜样激励香港年轻人

28/12/2009   16:22 TU

中国西藏

达赖喇嘛对刘晓波被判刑的公开声明

28/12/2009   11:23 TU

中国香港人权

港人深圳边境声援刘晓波遭越境执法扣留

28/12/2009   14:40 TU

中国

台湾学者:重判刘晓波是两岸和平统一重大障碍

28/12/2009   11:13 TU

法国/刘晓波

法国外交部对中国重判刘晓波表示担忧

26/12/2009   23:36 TU

关注中国

陈奎德:重判刘晓波,中共塑造了一个献身宪政民主的英雄

26/12/2009   22:18 TU

德国/刘晓波

德国各界对中国重判刘晓波案表示强烈不满

26/12/2009   23:37 TU

中国人权

中国网民:中国为自己找到了昂山素姬与曼德拉

26/12/2009   12:56 TU